以創新驅動為支撐
創新是交通運輸發展的動力源泉。把創新作為推動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為牽引,大力推進管理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完善創新體系,優化創新環境,強化人才支撐。
——以智慧交通建設推進數字經濟、共享型經濟產業發展,推動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聯動創新,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構筑新型交通生態系統。
——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技術的發展,拓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空間,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歷史機遇,推動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
交通超級工程舉世矚目
高速鐵路、高寒鐵路、高原鐵路、重載鐵路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高原凍土、膨脹土、沙漠等特殊地質公路建設技術攻克世界級難題。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長河段航道系統治理技術以及大型機場工程建設技術世界領先。
世界單條運營里程最長的京廣高鐵全線貫通,一次性建成里程最長的蘭新高鐵,世界首條高寒地區高鐵哈大高鐵開通運營,大秦重載鐵路年運量世界第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雪山一號隧道通車。川藏鐵路雅安至林芝段開工建設。
港珠澳大橋、西成高鐵秦嶺隧道群、洋山港集裝箱碼頭、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等系列重大工程舉世矚目。
中國在建和在役公路橋梁、隧道總規模世界第一。世界主跨徑前十位的斜拉橋、懸索橋、跨海大橋,中國分別有7座、6座、6座,世界最高的10座大橋中有8座在中國。
交通裝備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發展“國之重器”,交通運輸關鍵裝備技術自主研發水平大幅提升。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實現世界上首次時速420公里交會和重聯運行,在京滬高鐵、京津城際鐵路、京張高鐵實現世界最高時速350公里持續商業運營,智能型動車組首次實現時速350公里自動駕駛功能;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具備跨國互聯互通能力的時速400公里可變軌距高速動車組下線。
盾構機等特種工程機械研發實現巨大突破,最大直徑土壓平衡盾構機、最大直徑硬巖盾構機、最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等相繼研制成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基本保持同步。海工機械特種船舶、大型自動化專業化集裝箱成套設備制造技術領先世界,300米飽和潛水取得創新性突破。遠洋船舶、高速動車組、鐵路大功率機車、海工機械等領跑全球,大型飛機、新一代智聯網汽車等裝備技術方興未艾。
推動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注重發揮交通運輸對于推進全球連通、促進共同繁榮的基礎性先導性作用,加強與各國在交通互聯互通領域互利合作。扎實推進巴基斯坦1號鐵路干線升級改造項目(ML1)、中尼(泊爾)跨境鐵路合作項目以及中老鐵路、中泰鐵路、雅萬高鐵建設。中國企業參與建成蒙內鐵路、亞吉鐵路、巴基斯坦拉哈爾“橙線”軌道交通項目等鐵路。中歐班列累計開行突破3.1萬列、通達21個歐洲國家的92個城市。
合作建成白沙瓦——卡拉奇高速公路(蘇庫爾——木爾坦)、喀喇昆侖公路二期(赫韋利揚——塔科特)、昆曼公路、中俄黑河公路大橋、同江鐵路大橋等公路、橋梁項目。
參與希臘比雷埃夫斯港、斯里蘭卡科倫坡港、巴基斯坦瓜達爾港等海外港口的建設和運營。在有關國家積極參與和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國多港”的互聯互通架構基本形成。
以鐵路、公路、航運、航空為重點的全方位、多層次基礎設施網絡正在加快形成,區域間商品交易、流動成本逐漸降低,促進了跨區域資源要素的有序流動和優化配置。